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近日在上海圆满落幕。这一被称为“艺术的盛会、人民的节日”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盛会,在近半个月时间里汇集全国优秀文艺资源,线上线下联动呈现,成为观察新时代中国文艺生态的一扇窗口。据有关统计,本届艺术节期间有100余台(个)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轮番登场,涵盖话剧、京昆、地方戏曲、舞剧、音乐会等多种形式,集中展示了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的累累硕果,让观众在一台台大戏中领略“山河之美、历史之美、文化之美”。
与以往相比,本届中国艺术节更加凸显“惠民”与“下沉”的导向。除了在上海主要剧场集中展演外,不少精品剧目采取巡演、直播、录播等方式走进各地剧场和基层文化场馆,通过公共文化平台向全国观众开放线上预约和同步观看。一些作品还专门安排主创团队走进校园、社区和企业,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创作初衷和舞台幕后的故事,让高规格艺术节不再只是专业人士的“圈内盛事”,而是实实在在嵌入日常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。艺术节期间,包含展览、讲座、互动体验在内的“配套艺术活动”也全面铺开,以更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吸引大量青年观众走进剧场和美术馆。
业内人士指出,本届中国艺术节在选题和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气质:一方面,现实题材作品占比明显上升,聚焦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、抗疫故事、时代楷模等主题,体现文艺“为人民书写、为时代画像”的创作自觉;另一方面,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创造性开发,不少作品在戏曲程式、民族音乐语汇、舞美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,通过多媒体舞台技术和跨界合作,为古老艺术形态注入当代审美。专家认为,中国艺术节正在从“展成果”的平台,逐步升级为“看趋势”的窗口,它所呈现的作品结构、观众结构和传播方式,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方式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:文艺创作更加重视人民立场,艺术节也越来越像一场面向全社会的开放课堂与城市文化节。
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