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媒介延展与公共传播从长卷雕塑_琉璃厂画院

跨媒介延展与公共传播从长卷雕塑

来源:琉璃厂画院 作者: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:189

  本文涉及的作品跨越了绘画与雕塑:从《流民图》《避难群》到《家破人亡》,媒介在变,使命相同——把历史变成可被当代理解的证据。跨媒介的第一要务,是识别“可转译的核心元素”:在绘画中是留白与密度,在雕塑中是体积与触感;在音乐—场景作品(如《太行山上》)里,则是“节律—合奏—呼吸”。只要核心元素被正确移植,媒介越多,公共触达越广。

  对雕塑而言,《家破人亡》的“深衣纹—伤痕”策略提供范式:让材料的物理反应(凿痕、刀痕)与主题的伦理指向发生同构——观众不仅“看见”悲痛,还能“摸到”暴行的痕迹。对合唱—叙事类作品而言,《太行山上》提醒我们用“多人合作的节律”抵御战争的撕裂,将“发声的个人”变成“校准的声部”,把共同体重新缝合。

  当下传播语境中,短视频与交互网页可以把核心元素做成“可操作的任务”:比如“在任意照片上尝试‘留白—荒原’的模拟练习”“用手电筒在暗房里复现‘手术灯—灯塔’的稳定与对照”“用多人拍手的节拍游戏模拟合唱的同步感”。这些低门槛的交互,把高密度的艺术语言转化为可体验的知识。

  此外,文本的价值框架(以史为鉴、以情共感、守护人性、礼赞生命)天然适合做成“传播口令”:每条口令对应一组可复读的图像与动作,既能在社交媒体扩散,也可在校园与社区落地。媒介并非消解深度的天敌,只要“证据点”与“参与法”清晰,跨媒介反而能提升记忆的粘性。

  最终目标,是让图像从“看完就走”变为“做了再走”。当观者完成一次留白实验、一次节律合奏、一次灯塔重建,他对作品的理解就不再停于描述,而是进入到方法层——这正是公共传播所应瞄准的“第二个层次”。

关于我们 | 系列媒体 | 版权声明 | 广告刊例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订阅中心 | 网站地图 | 文章索引

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2-2022 chllch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
服务咨询QQ:3932566 投稿邮箱:3932566@qq.com 京ICP备14039618号-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