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园与养园 他把建筑当作一段被持续照料的生活_琉璃厂画院

随园与养园 他把建筑当作一段被持续照料的生活

来源:琉璃厂画院 作者: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:445

  他常猜想:若童寯生前能亲手造园,会如何落笔?或可从《随园考》窥见端倪。随园主人袁枚,早岁中第,三十四岁辞官,于南京造随园,园居近五十年。按童寯所考,袁枚购得者乃一废园,园主人姓隋,故名随园。袁枚得园后不大兴土木,只伐恶草、剪虬枝,因树为屋,顺柏成亭,不筑高墙,并向民众开放;与此相并的是“绝意仕进,聚书论文”,以文养园,以园养人。他不改园名而易其义,以“随”指向顺其自然的建造方式:不强求,不矫饰,让场地自身成为设计的伙伴。童寯在诸多著述中独为随园作文考证,可见他对这种态度颇为推崇。袁枚临终谓二子: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,于愿已足。三十年后友人再访,园倾塌成酒肆。由此他感叹:古人言造园难,养园更难。

  园不是一次性工程,而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物,造园者与住园者应与之共同成长,兴衰起伏皆是自然节律。今天的城市建造多在“完工即别”,恰与养园之道背离;若以养园眼光观城,便会理解维护与共生的价值,使建筑不止是物,更是时间的伴侣与伦理的练习。他赞同童寯一句旧话:园林排当不必拘泥法式,而贵在生机与弹性,非必衡以绳墨。此话在今日能懂者或已寥寥,但他仍不悲观。他见到仍有人以心性对话自然:有人在湖山之间写寒林,有人在碑帖之间练小楷,他便相信文人风骨未绝,造园之事仍可为。于是他把“园”扩义为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,把“讨论造园”视作寻找回家之路,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判断。他不寄望众口一词,只盼少数人静默而长久地做难事,让人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,让居住因此再度拥有温度与方向。

关于我们 | 系列媒体 | 版权声明 | 广告刊例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订阅中心 | 网站地图 | 文章索引

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2-2022 chllch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
服务咨询QQ:3932566 投稿邮箱:3932566@qq.com 京ICP备14039618号-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