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笔绘就时代新境——"大道同工"七人展探微_琉璃厂画院

工笔绘就时代新境——"大道同工"七人展探微

来源:琉璃厂画院 作者: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:203

   国家大剧院西展厅内,一场关于工笔画的精神远征正悄然展开。由中国工笔画学会与国家大剧院联合推出的"大道同工——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",以七位当代工笔大家的艺术探索为棱镜,折射出传统工笔画在当代语境下的裂变与新生。这场汇聚陈孟昕、贾广健、刘万鸣、卢禹舜、莫晓松、唐勇力、王颖生七位画家的艺术盛宴,不仅是一场视觉美学的巡礼,更是对工笔画发展边界的深度叩问。

  一、笔墨交响中的精神共振

  步入展厅,仿佛踏入时空交错的画境。陈孟昕的《夏塘清晓》以没骨技法重构荷塘意象,朱砂与石绿在熟宣上氤氲出东方美学的现代气象;贾广健的《寒河雀影》将宋代院体画的精微与当代构成意识相融,冰裂纹瓷器般的肌理中透出生命的律动。七位画家虽各执一端——或深耕人物画的精神叙事,或探索花鸟画的物我对话,或拓展山水画的宇宙意识——却在笔墨精神的深层结构中达成惊人共识:以工笔之"工",写天地之"道"。

  卢禹舜的《八荒通神》系列,将东北黑土地的苍茫气象转化为水墨的交响乐章;唐勇力的《敦煌之梦》借壁画重生展现历史记忆的层积与剥蚀。这些作品超越传统工笔画的题材界限,在精微勾勒与宏大叙事间架起桥梁,恰似工笔精神在当代的"双螺旋"结构——既延续着"三矾九染"的古典基因,又生长出数字时代的视觉神经。

  二、材料革命中的时空对话

  展览中,莫晓松的《荷塘月色》以宿墨积染营造朦胧诗境,王颖生的《惠风和畅》将金箔与矿物色层叠出璀璨光华,展现出工笔画材料实验的先锋性。画家们突破"勾线填彩"的程式化表达,将日本岩彩、西方水彩甚至综合材料纳入工笔体系,在宣纸与绢帛上构建起多维度的视觉空间。

  刘万鸣的《东坡诗意》系列,以宿墨法模拟宋代水墨的苍茫气象,却在细节处保留工笔画的精微刻画,形成时空交叠的戏剧张力。这种"工写相生"的语言创新,恰似在工笔画的基因图谱中植入新的表达密码,让古老画种在数字时代焕发出奇异的光彩。

  三、文化远征中的当代命题

  当唐勇力将《新中国诞生》的宏大叙事融入工笔体系,当卢禹舜在《俄罗斯写生》系列中探索水墨与油彩的对话可能,展览已超越单纯的艺术展示,成为工笔精神的文化远征。七位画家以"同题异构"的方式回应着时代命题: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文化主体性?怎样让传统工笔画的"骨法用笔"承载当代人的精神图谱?

  王颖生的《中国梦》系列,将历史长卷的现代转译作为文化策略,在工笔画的精微叙事中注入史诗气魄。这种探索印证了展览前言中的洞见:"工笔画的当代转型,既是语言的革命,更是文化的自觉。"当观众驻足于这些融合传统基因与现代精神的画作前,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,更是文化远征的壮烈与希望。

  这场展览犹如工笔精神在当代的"七重奏",七位画家以各自的艺术实践证明:工笔画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。他们笔下的每一根线条、每一块色彩,都在续写着"大道同工"的永恒命题——在精微处见宏大,在传统中开新境,这正是中国工笔画给予当代艺术最珍贵的启示。

关于我们 | 系列媒体 | 版权声明 | 广告刊例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订阅中心 | 网站地图 | 文章索引

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2-2022 chllch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
服务咨询QQ:3932566 投稿邮箱:3932566@qq.com 京ICP备14039618号-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