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良的艺术启蒙,始于少年时期对香烟小画片的痴迷。那些“武松打虎”“豹子头林冲”等经典戏曲场景,成为他踏入艺术殿堂的钥匙。这些随手可得的小画片,不仅激发了他对色彩、线条和造型的浓厚兴趣,更在他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。
在求学东瀛的过程中,关良毅然放弃了应用化学专业,转而投身于美术的学习。在“川端研究所”和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,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,并开始了对各个艺术流派的深入探索。无论是印象派、后印象派、立体派、野兽派还是学院派,关良都虚心求教,悉心揣摩,以期在艺术的海洋中汲取养分,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。
然而,关良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国内北伐战争的爆发,让他毅然决然地携笔从戎,以画笔为武器,开展革命宣传工作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以满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,绘制了一幅幅宣传壁画,传递着革命的火种。
战火平息后,关良重返艺术领域,在广州、上海、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。此时,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洋画与民族特色相结合,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跨越了东西方艺术的界限,取长补短,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气派和个性特色的艺术画风。
而从小痴爱的京剧戏曲,成为关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。他以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戏曲人物,自辟蹊径,将京剧元素融入绘画之中。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京剧,他开始学习京剧唱戏,熟悉唱腔、身段、招式等,以至于成为了一位资深票友。这种对京剧的深入学习和理解,对他的戏曲人物画创作大有助益。
关良的戏曲人物画,以“繁简对比”“写实与夸张”等技法著称。他既讲究造型的刻意传神,又追求拙中带巧的“以少少许胜多多许”。他的作品别开生面,独具一格,成为画坛的新意佳话。文坛巨擘茅盾、老舍、叶圣陶、郑振铎等纷纷题词盛赞,画坛前辈潘天寿也赋诗相赠。
在艺术的道路上,关良始终保持着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创新精神。他摆脱了古法“十八描”的程式束缚,开创了美术界一片新的天地。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成就,不仅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
关良的艺术之旅,是一部跨越东西、融合古今的壮丽史诗。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。他的艺术精神和创作理念,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,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。